找到相关内容1762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

   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  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。禅宗指出,世人由于迷己逐物,逐物迷己,导致了“本来面目”的失落。为了重现“本来面目”,禅宗运用不二法门,通过般若智观,来粉碎迷情妄念,回归于纤尘不染的...诗》所云:“无心闲淡云归洞,有影澄清月在潭。此景灼然超物外,本来成现不须参。”《罗湖野录》卷2引《华严经》将用心机意识来测度现量境比喻为萤火烧须弥山,《圆觉经》也指出用思量分别之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
  • 为人的最底层境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26706.aspx
  • 直面境界不分别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88493.aspx
  • 净空法师法语:念佛的境界

     3 念久了的时候,所谓是“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”,自自然然到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就是一心的境界。   4 所以只要一直念下去,什么都不要问,这个境界会很快得到。如果一面念佛,一面怀疑,常常要问,常常要追根究底,这一生决定达不到这个境界。什么原因?夹杂。   5 夹杂着怀疑、夹杂着妄想,一心的境界,就不容易得到。最要紧的是,一心念到底,什么都不要问!   6 有些人念佛,他说“我念到一个时期,把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08252437822.html
  • 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

    冯友兰笔下的人生境界   饱经沧桑的哲学老人冯友兰留下的“冯友兰学说”、“冯友兰现象”引发后人对文化的沉思,对人生的遐想。这里摘发《冯友兰传》(田文军著,人民出版社出版)中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...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。他对于人生意义或说人生价值的理解,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。?/P>   在冯友兰看来,人在自己的生活中,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,条件即在于人是“理性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248171.html
  • 参禅的三重境界与两偈

    。 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:参禅之初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禅有悟时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禅中彻悟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拿两偈来作一对比,两偈分别只达到了参禅的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而已。  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——第一境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在这个境界,有着明显的高低贵贱善恶爱憎之分——菩提树明镜台和尘埃之间尖锐的对立;有着明显的对成大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84655876.html
  • 禅宗境界哲学的知识意义

    禅宗境界哲学的知识意义  禅宗境界哲学的知识意义___《景德传灯录》中禅宗公案的比较研究[1]  The knowledge of the theory of perfect personal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Zen school  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杜保瑞  Duh, Bau-Ruei  摘要:  本文藉由《景德传灯录》中的若干公案为材料,探究禅宗境界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1960005.html
  • 从佛法的修学谈宗教境界

    从佛法的修学谈宗教境界  主讲/性滢法师  整理/性澈法师  纲目  一、宗教境界的解析  (一)、宗教的意义和价值  (二)、宗教境界的类别  (三)、宗教境界与宗教文化  二,佛法与佛教的本质 ...喜智慧(知识的)  四、从三学四心体验宗教境界  (一)、信心的体验:内心清净不疑,  安定欢喜  (二)、戒德的体验:戒力善制身心,  无恼无悔  (三)、定学的体验:精神清朗专注,  慈悲喜舍  ...

    性滢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364086.html
  •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

   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 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世尊所说常,不思议,自觉圣趣境界,及第一义境界。世尊,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。  佛告大慧:非诸外道因缘,得常不思议。所以者何。诸外道...外道常不思议,无常性。异相因故。非自作因相力故常。  复次大慧,诸外道常不思议,于所作,性非性无常。见己思量计常。  大慧,我亦以如是因缘,所作者,性非性无常见已,自觉圣境界,说彼常无因。  大慧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0865099.html
  • 中国禅诗的四种境界

    中国禅诗的四种境界  禅诗,它充分吸收了禅思的神韵,形成了四种最有影响的诗歌意境:触目菩提的现量境,水月相忘的直觉境,珠光交映的圆融境,饥餐困眠的日用境。  触目菩提的现量境  禅把山水自然看作是...前山。”“秋风声飒飒,涧水响潺潺”。“雪霁长空,迥野飞鸿。段云片片,向西向东。”  在触目菩提的境界中,通灵与开悟一旦放松了诗人绷紧的意识,知性逻辑分析被直觉突破后,心灵的创造力就会发生始料未及的奇迹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0065192.html